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区域导航

宣武制卡

     宣武制卡位于宣武核心地带。本着服务于宣武地区及其周边,丰华伟业制卡公司在此开设了一个分部,专为有宣武制卡需求的客户服务。

宣武区,北京市原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是原4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4万;原政府所在地设在广安门南街68号。 201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中文名称: 宣武区
行政区类别: 已撤销的市辖区
所属地区: 北京市
下辖地区: 辖9个街道
政府驻地: 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区号: 010
邮政区码: 100054
地理位置: 北京市城区西南部
 面积: 19.04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56万人(2008年)
方言: 北京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先农坛,陶然亭公园
机场: 首都机场
火车站: 北京站
行政区划代码: 110104
 
目录

宣武概况
历史文化
旅游概况
地理概况
行政区划
中华陶
历史变迁
商业饮食
宗教文化
京剧摇篮
历史沿革
今日宣武
区域特色商业文化发展战略对外交往发展概况投资环境投资重点
社会状况
综合投资消费外经外贸就业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业
撤销
事件原因
展开宣武概况
历史文化
旅游概况
地理概况
行政区划
中华陶
历史变迁
商业饮食
宗教文化
京剧摇篮
历史沿革
今日宣武
区域特色商业文化发展战略对外交往发展概况投资环境投资重点
社会状况
综合投资消费外经外贸就业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业
撤销
事件原因
展开宣武概况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宣武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宣武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是4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5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1.5万人;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在广安门南街68号。

  宣武区地图
宣武区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基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教文化兴区三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宣武区还将全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国际传媒大道,马连道采购中心,琉璃厂文化区,大栅栏商贸区,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桥民俗特色街等重点功能街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历史文化
北京旧城西南,有一块藏珍蕴秀的宝地,清代文人称她为“宣南”,即今天的宣武区。
一、 “宣南”之名的由来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颁布谕旨,在京师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经过一个多世纪后,在宣武门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朝官、京官及士子为主要居民的地域,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宣南”。
二、宣南文化的由来 宣南文化是生长在宣武区这块土地上,在明清之际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下,以士人文化为主体发展演化而成的,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开放性、先进性、创新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清朝经历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为宣南的士人文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且,在宣南的土地上,士人文化有着代代相传的血脉。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上馈赠了宣南地区许多文化优势与特权。这里的历史是独特的,这里的文化是有代表性的。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历史缩影,发出令人眩目的光彩。宣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片永远开掘不完的历史文化宝藏。
三、宣南文化的影响清朝的京师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因此宣南文化在京城以至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宣南文化是京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京师文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宣南文化以其耳熟能详的旧事,千古绝唱的作品,以及著名历史人物和故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宣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久远的影响力,它为之后的“戊戌变法”提供了足够的政治营养,同时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与优良传统。这个传统自然对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不仅培养了运动骨干,而且树立了不屈的斗争精神。宣南地区也因此成为培养革命仁人志士的政治摇篮。
四、宣南文化的综述宣南文化是一部厚重丰满的大书,宣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产生了现今宣武区宣武门外迤南,也就是被世人常说的宣南一带。众所周知,明清是形成北京文化的重要时期,当以皇城中心的内城为宫廷文化的集中地时,处于外城的宣南正日益成为士人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清初时许多大学者,大文学家住地宣南一带,其中包括孙承泽、吴梅村、王渔洋、纪晓岚,清中叶的黄景仁、张船山,清末的李慈铭、林琴南等等。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天下文人齐聚京城,《四库全书》总撰修官、副总撰修官及撰修等,如纪晓岚、程晋芳等大多在宣南居住,他们以琉璃厂书肆为中心交换书籍,研讨学问,形成了以士人文化为代表的宣南文化内涵。
伴随着宣南文化的兴起,各种商业、娱乐业应运而生,宣南大栅栏、天桥等地也因之而每繁荣;在宣南由外省住京官员及商家等建立起来的会馆,不仅把众多进京举子、商贾引到宣武区,也把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带到了宣南,融入了宣南。使宣南文化逐渐繁衍,集儒雅、华丽、浪漫、通俗于一身,其文化特点体现为九大文化系列,即:以各地在京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著名文人学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民间诸神为内容的坛庙文化;以大栅栏老字号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鲁菜和回民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回族文化。宣南文化表现了京味文化的全部内涵,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民族气息,又体现出其独特的品格,是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宣南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可以说,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精粹,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1]宣南文化的开放性
宣南文化的先进性
宣南文化的创造性
宣南文化的政治性
宣南文化的平民性
宣南文化源远流长,是北京文化的精华。对于宣南文化优势的开发利用,宣武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北京大观园的红楼文化、湖广会馆的戏曲文化、天桥乐茶园的老北京平民文化、大栅栏的老字号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都得到了合理开展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为了调查研究,宣武区委、区政府组织了许多专家学者参与宣南文化课题中来,出版了不少专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宝贵经验。
旅游概况

  先农坛
宣武区是北京中心城区之一,更是京城肇始之地、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京城著名的传统商业区。
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为宣武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建于唐代的法源寺庄重肃穆、古朴幽雅、闻名中外。先农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山川、神农诸神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展示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区内400余处会馆、故居,堪称京城之最。从这些多建于明、清的会馆故居中,曾走出了众多名家——老树、旧物记载着林则徐与莆阳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孙中山与湖广会馆的不解之缘。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数百位梨园大师都曾居于宣武,研习京剧,湖广会馆、前门梨园剧场至今灯影霓裳、好戏连台。琉璃厂承载了3052年的建城史和854年建都史,从清代起即堪称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品牌。琉璃厂所代表的京城仕文化亦是北京三大传统文化之一。每年春节,厂甸庙会的古玩字画展、花会表演;红楼庙会的元妃省亲表演、游艺节目,都能使游人领略到浓郁的老北京风情。
地理概况

  法源寺
宣武区位于北京城中心——天安门的西南部,东与崇文区相邻,西、南两面与丰台区交界,北与西城区、海淀区接壤。它东接天安门广场,西临北京西客站,南面是二环路,北有城市地铁主干道,西厢路与京开、京石、京张三条国道相连,是辐射京南的重要门户。
宣武区地域略呈长方形,东西点最长距离为6.61公里,南北点最长距离为3.5公里,边界线总长为19.33公里,总面积为19.04平方公里。
宣武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虽然分明,但时间并不均等。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行政区划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批复[2]: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辖9个街道,总人口526132人,其中:大栅栏街道42973人、天桥街道45679人、椿树街道 39874人、陶然亭街道53373人、广内街道80552人、牛街街道47210人、白纸坊街道85374人、广外街道 113155人。
宣武区辖8个街道:大栅栏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广安门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广安门外街道。

  宣武区
大栅栏街道 辖10个社区:前门西河沿社区、延寿街社区、三井社区、大栅栏西街社区、廊房二条社区、施家社区、石头社区、铁树斜街社区、百顺社区、大安澜营社区。
天桥街道 辖8个社区:留学路社区、香厂路社区、天桥小区社区、禄长街社区、先农坛社区、永安路社区、虎坊路社区、太平街社区。
椿树街道 辖6个社区:宣东大街社区、琉璃厂社区、椿树园社区、四川营社区、红线社区、梁家园社区。
陶然亭街道 辖8个社区:米市社区、果子巷社区、粉房琉璃街社区、福州馆社区、新兴里社区、黑窑厂社区、龙泉社区、红土店社区。
广安门内街道 辖19个社区:西便门西里社区、西便门东里社区、槐柏树北社区、长椿街西社区、槐柏树南社区、核桃园社区、报国寺社区、上斜街社区、宣武门西大街社区、三庙街社区、校场小六条社区、康乐里社区、广安东里社区、大街东社区、老墙根社区、长椿街社区、西便门内社区、长椿里社区、校场社区。
牛街街道 辖10个社区:牛街东里社区、春风社区、牛街西里社区、钢院社区、南线阁社区、菜园北里社区、枫桦社区、法源寺社区、白广路社区、枣园社区。
白纸坊街道 辖18个社区:平原里社区、双槐里社区、右北大街社区、樱桃园社区、崇效寺社区、菜园街社区、建功北里社区、建功南里社区、新安中里社区、新安南里社区、右内西街社区、右内后身社区、光源里社区、半步桥社区、自新路社区、里仁街社区、万博苑社区、清芷园社区。
广安门外街道 辖28个社区:鸭子桥社区、青年湖社区、椿树馆社区、白菜湾社区、大街东社区、车站西街社区、车站西街十七号院社区、车站西街十五号院社区、小红庙社区、红居南街社区、红居社区、手帕口南街社区、大街西社区、红莲南里社区、红莲中里社区、红莲北里社区、湾子街社区、马连道社区、三义里社区、马连道中里社区、三义东里社区、莲花河社区、小马厂社区、天宁寺北里社区、天宁寺南里社区、手帕口北街社区、天宁寺电管局社区、天宁寺二热社区。
中华陶
北京做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华陶”著名艺术陶瓷品牌公司,位于享有“南国陶都”美誉的广东省佛山市,传承着中国千年的陶艺圣火。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陶文化,致力于弘扬历史悠久的陶塑文化,“中华陶”与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陶艺名师携手共创,并邀请“法义大师”等多位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大师加盟,通过“中

  宣武区地图
华陶”品牌打造,把吉祥、智慧、慈善和仁爱播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秉承传播“智慧”和“吉祥”的理念,“中华陶”结缘五台山,与众多高僧大德一同传扬佛教吉祥文化、智慧文化、慈善文化和仁爱文化,让流传千年的“陶艺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于一体,为陶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诚意邀请各界有缘人加盟,共同传播“吉祥”和“智慧”文化。
历史变迁
宣武区是秦国统一后的蓟城所在地,“安史之乱”时,幽州即在今宣武区内。辽南京在幽州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金中都在辽南京基础上扩建而成,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宣武区大部分地区被圈入于外城之内。由于宣武区处于进出北京的西南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成为农、商、手工业产品集散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逐步形成商业、文化繁荣的市肆,留存至今的一些街巷名称,如菜市口、煤市街、果子巷、珠宝市等,就是当时各种专业市场的名称,可见这里商业、饮食、服装业的历史渊源。现存北魏时期的天宁寺塔、唐代的法源寺、辽

  北京市 宣武区 历史
代的牛街礼拜寺(清真寺)、明代的先农坛等文物古迹50余处,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活动遗址,记载了宣武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宣武区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元、明、清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宣武区处于进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成为农、商、手工业产品集散的重要场所。
关于北京的起源,人们的注意力或许更多地集中到了房山琉璃河燕国故城,却忽略了与琉璃河同时兴起,并经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考证为今日北京城肇始之地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北京在三、四千年前,沼泽遍地,河网密布。当时从中原北上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先沿太行山麓北行,经由北京后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广安门都是位于这条必经的道路上。广安门一带邻近永定河,依傍着高坡蓟丘,又处在50米等高线上,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召公在现房山区琉璃河建立了燕国,而黄帝的后人(一说为帝尧之后)则在燕国故城东北部建立了蓟国。北京地区由此而兴。春秋时期,燕盛蓟衰,燕国吞并了蓟国,由于对蓟国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蓟定位燕国都城。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对照历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当时蓟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燕城渐渐湮废,蓟城却一直沿用,直到公元938年辽朝于此建陪都,城址并无变动。金朝在辽陪都的基础上保留北墙,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至此,蓟不仅作为今日北京城的发祥之地(3040余年前),而且是北京在历史上真正建为国都的开始(840余年前)。现在由广安门往南的这一段二环路正是当年金中都的中轴线,大安殿(相当于请代紫禁城的太和殿)原址就在其上。为此,宣武区委、区政府在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活动中,在今广安门立交桥东北一册的滨河绿地上建起了“蓟城纪念柱”,作为代表宣武区的一座城市雕塑,侯仁之教授所撰《北京建城记》一文也镌刻在柱前石碑上。
元代以后,在北京的城市格局变迁中,蓟城之地始处于郊外。从明中叶起,这个包括“宣南坊”在内的蓟城故地,大部分又划入城内,仍然是百姓聚居的地区,其中一部分地段的人口密度为京城之冠。从此,“宣南”一词就取代了人们记忆中的那个“蓟”的称谓。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商业饮食
宣武区的经济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在北京历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兴旺繁华的商业区,自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开始兴起,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闻名遐迩的大栅栏商业街,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建成至今历时500余年繁荣不衰。这里的商业服务业中有一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和老店铺,如开业于清康熙年间的同仁堂药店;开业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的内联升鞋店;开业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民族帽店马聚源;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店张一元茶庄等,名店、老店蜚声四海。菜百新世纪商场、庄胜崇光百货商场、国华商场等大中型商场遍布全区。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晋阳饭庄、泰丰楼等800余家餐馆荟萃全国各大菜系风味佳肴。深圳大厦、大观园酒店、前门饭店、东方饭店等旅游饭店可为中外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
宗教文化
宣武区内汉、回、满、蒙、朝鲜族等38个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其中,牛街地区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牛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国回族和穆斯林群众的仰慕。这里民族教育、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牛街礼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心,经常有各国宗教界人士及学者、友人来访。
京剧摇篮
宣武区是京剧诞生之地,又是使其成长、壮大的摇篮。清朝定鼎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故徽班名伶高朗亭率“三庆班”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京后,便落脚于正阳门外粮食店街

  京剧
的“梨园馆”(址在今宣武区大栅栏地域内)。此后,又有四喜、启秀、春台、和春、三和、嵩祝等徽班相继进京,均寓居大栅栏地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名声最著,时有“四大徽班”之称。徽班在演艺实践中,广征博采,吸取诸家之长,经徽秦合、徽汉合流,于清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1860年)间京剧诞生。其代表人物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卢胜奎、徐小香、杨鸣玉、郝兰田、朱大麻等,而这些代表人物均居于区境内。清光绪九年(1883年),京剧始步入成熟期,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京剧演唱技艺日渐成熟。至1918年,寓居境内的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杨小楼、王瑶卿等生、旦、净、丑名家150余人。此间,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京城的局面。1919年后,京剧名伶大量涌现,流派纷呈。“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芬、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毛世来、宋德林,均寓居区境内,并就演于此。他们的演唱技艺各有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乃为京剧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道光以来,聚集于宣南的京剧班社主要有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嵩祝成班、新兴金钰班、大景和班,时称“七大名班”。光绪年间,京剧班社渐增,落脚于区境的有同春班、永庆社、同庆社、小长庆班、福寿班、春庆班、庆寿班等。到了民国时期,京剧戏班一律以“社”字命名。1912年至1948年,区境内有庆和社、和春社、胜云社、喜庆社、庆光社等70多个。北平和平解放后,将京剧班社改称剧团。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驻足和活动于宣武区的京剧团有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宝华京剧团、明来京剧团、同和京剧团、新兴京剧团等10个京剧演出团体。进入70年代后,座落在区境内的京剧演出团体开始调整和外迁,至1994年,宣武区内仅有风雷京剧团1家,亦是北京市唯一的区属京剧团。
历史沿革
2000年,宣武区辖9个街道。总人口526132人,各街道人口: 大栅栏街道 42973 天桥街道 45679 椿树街道 39874 陶然亭街道 53373 广内街道 80552 牛街街道 47210 白纸坊街道 85374 广外街道 113155 清河街道 179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宣武区辖8个街道:大栅栏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广安门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广安门外街道。
2005年,宣武区辖8个街道:白纸坊街道、大栅栏街道、椿树街道、广内街道、广外街道、牛街街道、陶然亭街道、天桥街道。共有108个社区。
宣武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南部。面积16.53平方公里,人口56万,有汉、回、满、蒙古等38个民族,牛街地区是著名的回族群众聚居地。
宣武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现今的宣武境内。明清时期宣武作为外城,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业文化、戏曲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
宣武区是著名的商业区,具有570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云集了众多著名的老字号。菜市口商场、国华商场、白广路商场、庄胜崇光百货(SOGO)等现代商业企业各具特色。
宣武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俗特色鲜明。琉璃厂集士文化、书肆、文物于一体,素为老北京风情的窗口。具有千年历史的牛街礼拜寺闻名于国内外。起于明清的300多处会馆以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最为著名,是一幅幅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八十年代末,依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建造的北京大观园已成为中国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至此,宣武区已成为历史。
今日宣武
区域特色
宣武区是首都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作为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和“宣南文化”的孕育地,宣武区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由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有“九市精华萃一衢”的琉璃厂,有国粹京剧的发祥地湖广会馆,由世界闻名的法源寺、报国寺、先农坛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宣武这片沃土上展露新颜。
商业文化
宣武区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是北京著名的商业文化区。具有570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云集了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等30多家百年老店;具有780多年历史的琉璃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文物、文化的重要集散地,云集了荣宝斋、粹珍斋、戴月轩等众多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老字号”。
发展战略
宣武区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基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教文化兴区三大战略。
对外交往
宣武区与日本东京都北区、韩国汉城龙山区、上海闸北区等国内外30多个城市和地区街为友好市区。
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宣武区国内生产总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4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4.8%;新启动庄胜二期、小马厂北、上斜街北等8片危改区,完成搬迁居民10041户。全年开复工面积229万平方米,其中,累计新开工面积73.7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74.1万平方米。
投资环境
宣武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卫生资源。利用北京市向南城倾斜的机遇,宣武区相继出台了系列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宣武区发展经济服务中心和区域发展环境投诉服务中心,完善了“一站式”办公服务和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了重点工作调度会制度;制定实施了《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试行办法》。
投资重点
2003年,宣武区将全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国际传媒大道、马连道采购中心、琉璃厂文化区、大栅栏商贸区、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桥民俗特色街等重点功能街区的开发建设。
社会状况
综合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不变价)。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8.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1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8171美元)。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同口径增长14.7%),完成全年预算的109.0%。主要税种呈现“两升两降”:其中,实现营业税和房产税20.5亿元和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4.7%;实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3.1亿元和10.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3.4%和23.1%。全区地方财政支出5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用于科学技术、城乡社区事务及环境保护的支出分别增长51.9%、36.2%和27.0%。
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1.9亿元,比上年增长91.6%。房地产开发投资49.0亿元,比上年下降10.4%。
消费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其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9.3亿元、14.8亿元和9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6%、11.1%和13.7%;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0.4亿元,比上年下降56.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3亿元,增长11.8%;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0.3亿元,增长8.2%。
外经外贸
全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增速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家;完成涉外税收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9%,增速比上年提高46.5个百分点。
就业
年末全区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51人,比上年末减少12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2%,比上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并低于调控目标0.98个百分点。2009年全区共安排12773名失业人员就业,就业率为66.76%,比上年提高0.50个百分点。
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3.2万人,比上年增加1151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6.0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12.5万人,比上年增长9.6%,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2.3%。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7.6‰,死亡率5.5‰,自然增长率2.1‰,计划生育率98.3%。
居民生活
全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19.8元,比上年增长8.0%;工薪收入21995.8元,比上年增长15.3%,成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柱。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977.1元,比上年增长7.8%;恩格尔系数为35.0%,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42.3万人、54.2万人、30.2万人、34.9万人和17.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9万人、2.6万人、1.9万人、3.8万人和1.0万人。各类保险基金平均征缴率达99.0%以上。社会保险基金实际征缴34.9亿元,社保基金目标完成率达112.9%。
全区拥有敬老院9所,床位1038张,共收养人员595人。全区7314户家庭、1431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低保资金62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
工业
全年全区实现现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38.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完成产值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12.1亿元,增长45.3%;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5.2亿元,增长13.1%。
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利润总额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建筑业
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完成竣工产值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73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2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6%。
批发零售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总额1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商品销售总额1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8.0%。1-11月,限上批发零售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8%。
全区23家连锁企业拥有门店405个,比上年增长7.7%;1-11月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实现零售额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金融业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2.0亿元,比年初增加470.4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多223.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0.5亿元,比年初增加81.5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减少33.8亿元。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1.5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多83.9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140.2亿元。
房地产开发业
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8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5%;房屋竣工面积53.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7%;商品房销售面积(不含回迁)8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6%;商品房销售额(不含回迁)实现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1%;商品房住宅销售套数5237套,比上年增加3565套。
外迁,至1994年,宣武区内仅有风雷京剧团1家,亦是北京市唯一的区属京剧团。
撤销
事件
2010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原因
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